晨光初现,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外已是一片银装素影,来自全国各地的击剑爱好者们身着雪白剑服,手持细长钢剑,在初夏微风中步入赛场,5月18日,2024年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正式拉开帷幕,这座被誉为“英雄城”的历史名城,迎来了谈球吧官网超过3000名击剑选手在此“论剑”。
赛事规模创新高
上午8时,主馆内64条剑道同时亮起指示灯,裁判员口令此起彼伏,据赛事组委会秘书长李建军介绍,本届联赛覆盖了花剑、重剑、佩剑三个剑种,设置了U10、U12、U14、U16、U19及公开组等多个年龄组别,参赛人数较去年增长20%,创下历史新高。
“这是疫情后规模最大的一届俱乐部联赛。”李建军在开幕式上表示,“参赛选手来自全国200余家击剑俱乐部,最远的来自新疆克拉玛依,最小的选手刚满8岁,最年长的已过花甲。”
在U12女子花剑预赛区,北京晨星俱乐部的小选手张晓薇正专注地检查着手中的剑尖,这个扎着马尾辫的11岁女孩告诉记者,她为这次比赛准备了整整一年。“每天放学后都要训练两小时,周末更是全天练习,我的目标是进入全国前八。”
俱乐部击剑的蓬勃发展
观众席上,来自上海的工程师王先生正举着手机记录儿子比赛的身影。“孩子练习击剑三年了,这项运动不仅锻炼了他的身体素质,更培养了他的专注力和应变能力。”他指着周围座无虚席的看台说,“你看,现在家长们都认识到击剑的教育价值。”
中国击剑协会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注册击剑俱乐部数量从不足百家增长至超过500家,参与击剑训练的青少年已突破10万人,击剑运动正从专业队的小众项目,转变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热衷的时尚运动。
广州剑锋俱乐部总教练、前国家队队员刘敏分析:“击剑运动在中国经历了北京奥运会雷声夺冠的高光时刻后,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它与素质教育理念相契合,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礼仪、策略思维和心理素质。”
赛事组织彰显专业
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本届联赛采用了最新的电子裁判系统和视频回放技术,每条剑道配备三名裁判,其中包括一名国际级裁判,赛事还引入了“鹰眼”即时回放系统,选手可在关键分提出挑战。
裁判长陈建国有着30年执裁经验,他表示:“现代击剑裁判已进入高科技时代,我们使用的这套系统能够以0.001秒的精度判断击中先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误判。”
除了专业裁判团队,组委会还招募了200余名志愿者,他们大多来自当地高校体育专业,志愿者张明宇负责器材检查工作,“每天要检查近千把剑的剑尖压力、导线长度,确保每件器材符合安全标准。”
南昌的城市体育名片

南昌市体育局局长吴国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次全国赛是南昌打造“体育强市”的重要一环。“我们希望通过承办这类全国性赛事,推动击剑运动在江西的普及,同时提升城市形象和体育产业水平。”
赛事期间,南昌还同步举办了击剑文化展、奥运冠军见面会、青少年击剑体验营等系列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这项“格斗中的芭蕾”的魅力。
在比赛场馆外,当地特色小吃摊前排起了长队,一位售卖南昌拌粉的摊主笑着说:“这几天生意特别好,很多外地家长在等待孩子比赛间隙,都会来尝尝本地美食。”
赛场内外的故事
U16男子重剑比赛区,来自成都的15岁选手李明宇在关键时刻一记漂亮的反击得分,赢得了全场掌声,他的教练告诉记者,这个孩子两年前还是个内向的男孩,通过击剑训练,不仅身体素质提高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自信。
在公开组比赛中,62岁的退休教师周建国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本届比赛最年长的选手,他学习击剑仅三年。“退休后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偶然接触击剑就爱上了,它不仅是体能锻炼,更是脑力游戏。”
医疗保障区内,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医疗组长王医生介绍,他们准备了全套应急方案,“击剑运动相对安全,但高强度比赛可能导致肌肉拉伤或抽筋,我们已在各区域部署医疗点。”
击剑运动的未来

中国击剑协会副主席孙良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俱乐部联赛的蓬勃发展反映了击剑运动在中国的良好生态。“我们正在构建从俱乐部联赛到青少年锦标赛,再到专业队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体系。”
他透露,协会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俱乐部联赛扩展至更多二、三线城市,同时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提升整体竞技水平。
随着首日比赛结束,选手们陆续走出场馆,夕阳西下,他们的身影在南昌这座英雄城中拉长,明日,更多精彩对决将继续上演,剑客们的梦想仍在延续。
在场馆外,一群小选手围在前奥运冠军雷声的身边寻求签名,雷声鼓励他们:“击剑是一项能够陪伴终身的运动,不论你们未来是否走上专业道路,这份经历都将成为宝贵财富。”
夜色渐深,南昌国际体育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工作人员正在为第二天的比赛做准备,剑道被重新布置,计分系统接受最后检测,而在各酒店内,年轻的剑客们已在整理装备,准备明天的又一轮交锋,这场全国击剑盛会,才刚刚拉开序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