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材高挑、步履坚定的年轻人正穿过红砖砌成的图书馆前廊,他背着沉重的双肩包,手中还握着一把细长的剑袋,这位年轻人,正是曾代表法国击剑青年队出征国际赛场的华裔剑客——费若秋,他褪去战袍,以研究生身份踏入哥大应用数学系的课堂,开启了一段从赛场到学术场的跨界之旅。
“很多人问我谈球吧官网为什么选择放下击剑,转而攻读数学,这从来不是‘放下’,而是‘延伸’。”费若秋在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这样说道,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眼神中闪烁着理性与热情交织的光芒。
费若秋出生于中国上海,八岁时随父母移居法国巴黎,在法国,他偶然接触到了击剑运动,并迅速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我的第一把剑是在巴黎一家二手体育用品店买的,当时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花剑、重剑或佩剑。”他笑着回忆,天赋与努力很快让他脱颖而出,十六岁那年,费若秋入选法国青年击剑队,主攻花剑项目,他曾代表法国参加欧洲青年锦标赛,并获得个人赛铜牌。

就在击剑生涯渐入佳境之时,费若秋却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退役并申请美国大学。“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如何思考,每一剑都是一道数学题——距离、速度、角度、概率,甚至对手的心理模式。”他解释道,“我希望更系统地学习这种思维方式。”
2022年,费若秋以优异的学术成绩和独特的个人经历被哥伦比亚大学应用数学系录取,研究方向为博弈论与决策模型。“击剑本质上是一种实时博弈,而数学能帮我更深刻地理解博弈背后的逻辑。”
从运动员到学生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费若秋坦言,最初他面临巨大的挑战。“在赛场上,胜负往往在电光火石间决定,但学术研究需要耐心,一个问题可能困扰你数周甚至数月。”为了适应新的节奏,他将击剑训练中的“分解练习法”应用到学习中: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小任务,逐个击破。
他的导师、哥大应用数学系教授艾伦·米勒评价道:“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善于将抽象数学模型与实战经验结合,比如用击剑中的战术选择解释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这种跨界思维让费若秋在研究中脱颖而出,他正参与一项关于“动态决策中信息不对称”的研究项目,其初步成果已获学术会议推荐。
除了学术研究,费若秋也活跃在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业余教练。“教学相长,教击剑让我更理解如何将复杂概念转化为 actionable knowledge(可操作的知识)。”他说,他的学生、哥大本科生丽莎·陈表示:“费教练总是用数学比喻讲解击剑战术,这个进攻角度就像优化函数中的极值点’,一开始觉得奇怪,但后来发现特别有用!”
费若秋的日常生活被学术与击剑填满,早晨六点起床后,他会进行一小时的体能训练,然后前往图书馆或实验室,下午四点,他准时出现在击剑馆,指导俱乐部训练或自己练习,晚上则专注于论文和研究。“时间管理是关键,”他说,“就像比赛中的节奏控制一样。”
当被问及未来的计划时,费若秋表示,他希望能将学术与体育进一步结合。“也许有一天,我会开发一套基于数学模型的击剑训练系统,或者研究运动员决策过程的算法优化。”他透露,自己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击剑比赛中风险决策的数学模型”的论文,试图从学术角度解释顶尖选手的直觉判断。

费若秋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更是一种跨界思维的胜利,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体育与学术并非割裂的世界,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领域。“剑道和学术之路其实很像:都需要专注、纪律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是,都要敢于挑战既定轨迹。”
在采访的最后,费若秋引用了他最喜欢的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的话:“‘如果有人不相信数学是简单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生活有多复杂。’而击剑让我提前理解了这种复杂。”他说,“我用数学来解码它。”
夕阳西下,哥大校园的钟声响起,费若秋背起剑袋,走向击剑馆,在那里,他将再次握紧那把熟悉的剑,但这一次,他的心中不仅装着对手的动作预测,还有博弈论的方程和优化算法的逻辑,对于这位旅法剑客来说,哥大的求学之路不是告别过去的旅程,而是将两个世界融合的新起点——一个关于理性与直觉、科学与艺术的故事,正缓缓展开。

发布评论